
唐代孙思邈云“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欲病,下工治已病”,那何为“未病”,现多指疾病还未发生之时,提前进行干预及治疗,从而起到预防疾病发生发展。针对目前生活方式改变、精神压力较大的社会大环境,我们很难做到未病先防,但我们还是可以学会调节身体机能,发挥人体防御机制优势,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。首先,人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。其自愈系统,包含免疫力、排异能力、修复能力(愈合和再生能力)、内分泌调节能力、应激能力等。因此有相关杂志报道:只要注意调养和改善生活习惯,60%~70% 的疾病都能够自愈。当人有不适或生病时,这位“医生”可以敏感地捕捉到人体异常信号,马上调整人体的各种功能,并及时调动“药铺”中的各种激素,进行“配药”、“用药”,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,比如人体表皮出血,机体则会启动止血(血小板)系统,就算不用药物治疗,经过止血、结痂、脱痂、复原等过程,机体便能恢复;需要注意的是,在人体自愈系统的调节过程中,常常以减弱或暂时关闭身体某些生理活动为代价,以减少养分的消耗,或使人体某些局部表现出一些症状,如发烧,可能是提醒人体某些地方有炎症,而发热则是自愈系统为了医治人体而做的有益调节 。从中医角度看,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那何为正气?用现代话说,正气包括了自我调节能力、适应环境能力、抗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。如何使我们正气存内,就需要从自身出发,调整饮食结构,改变生活方式,保持情绪稳定,适当配合中医中药,是机体阴阳平衡,从而达到防病、治病的效果。1、保证规律的作息:劳累时,休息是恢复体能最有效的方法。中医建议“子午觉”,即每天的子时(23点至凌晨1点)和午时(中午11点至下午13点)按时入睡。2、进行有效且安全的运动:运动能治愈很多疾病,特别是慢性病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法。建议每周锻炼3-5次,锻炼时间1小时以上,交替锻炼,根据自身条件,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及运动量。如慢跑、游泳、打球、瑜伽、太极拳等。有心脑血管疾病者运动前要做好热身,让关节活动开的同时,降低心脏负荷。3、合理营养搭配:药补不如食补,合理饮食提高营养摄入。(乳蛋奶蔬菜合理搭配,可参考中国膳食塔)4、心态平和,情绪稳定:良好的心态,可以使人积极向上。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对人体气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绪。我们起心动念,谋虑也好,忧思也好,生气也好,烦恼也好,都在消耗气血。5、中医中药进行干预:建议至医院找专业医生进行用药指导。在病人康复过程中,其实医生和药物所起的作用是较少的,身体的恢复更多依赖于自我调节,激发自愈力其实本质上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,善于运用自愈力自我调养的病人,康复得更快,不仅能省去一大笔医疗费,更是在远期效果上对身体的真正负责。如果是一些急症、重症或慢性病,自然要先以挽救生命为主,介入医学手段,对症治疗。